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

創業者是否要面向國際:看你的熱情在什麼產業

李開復認為,一個偉大的公司「不能」先做台灣,做成後再走進大市場(如:美國,中國大陸,日本,印尼等)

不過,我也曾聽過一位網路業的前輩,對這個議題有相反的看法,認為要立足台灣,再放眼世界。

如果所有的創業團隊都住在台灣的話,要在創業的第一天就走向世界,似乎是很困難的事。

台灣app成功走向世界的,我想到兩個例子,一個是KKBox,另一個是Whoscall,似乎都是先立足台灣,才走向世界的。歡迎熟知他們公司歷史的朋友補充。

不過上述這兩家公司的營運模式,主要還是直接由軟體、由雲端來面對消費者,而不像商品網購業者,或是O2O的業者,需要物流倉、貨車或是業務員的這些實體支出。

一片雲,只需要風,就可以飄過來了。然而要鋪水管,卻需要很長的時間挖馬路。

純軟體的模式,還有李開復所稱的「某領域世界領先的高科技公司」,相對比較容易跨出國界,但也同樣面臨更大的國際競爭壓力。而在地投資越高的模式,和當地風土民情通常也更緊密的結合,所以相對難以跨出國境,外國的相似競爭者,相對也比較難跨進來。

李開復的角度,是top-down的:李開復的觀察和論點都很有參考性,他也認為小市場創業可以獲利,但他覺得不夠偉大,而僅是小確幸。

只是對沒有資源的創業者來說,都還不知道自己半年後會在那裡。全世界還是全台灣,在那個階段,都接近於無限大。

創業者的角度,是bottom-up的:市場大小,當然是創業規劃的考量之一。不過創業者可能還是要先考量,自己對什麼題目有熱情,熟悉什麼領域,想解決什麼問題。市場大小的問題,在那之後就會自然浮現。對創業者而言,市場再大,沒有熱情,也是難以持續。

小結:市場大小決定於商業模式,商業模式決定於創業者的熱情何在。所以還是從熱情出發吧!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