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

從選股的角度,閱讀財務報表的重點

重點在於:低本益比(循環股例外)  盈餘成長最大化  不確定性最小化
另要注意  成長股是否已近成長尾聲  不可將循環股(鋼鐵/營建/航運)錯認為快速成長股
成長股要買在低本益比時 但循環股卻要買在高本益比時(股價低點,但獲利非常差的時候)

產業面:
1.最好是本質容易觀察的產業(例如自己當消費者的零售業) 或是身邊有不錯消息來源的公司
2.成長股:成熟產業裡的成長公司  或
3.循環股:絕不會錯的景氣上揚
4.牢不可破的競爭優勢
5.客戶和供應商分散較佳
6.經營階層持股集中  或有強大的策略性股東  財務性投資人越少越好
7.越冷門越好  包含公司所屬產業  及一般市場知名度  避開最熱門產業的最熱門股

損益表(特別適用於成長股):
1.毛利率(含合併毛利率)穩定  甚至上升更好
2.盈餘穩定成長
3.具有轉嫁原物料成本的能力
4.現金股利殖利率越高越好
5.見年報:董監及高階主管佔稅後純益金額越低越好

資產負債表(非金融業的任何公司):
1.現金越多越好,短期及長期借款(皆銀行借款)越少越好  最好是 現金>長借+短借
短期投資若以債券型基金為主  可視為現金
2.對買現股而言 公司若發行CB(可轉換公司債)是扣分 然而可以考慮買CB本身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現金流量表:
1.自由現金流量越高越好 (自由現金流量 = 營運活動現金流入 - 必要之資本支出)
資本支出即擴廠通常以投資活動現金流量中之固定資產及長期投資(如果在海外擴廠的話)的形式表示

週轉天期:
1.應收天期越短越好  存貨天期越短越好  應付天期越長越好
或用  營運週轉天期越短越好  (營運活動週轉天期 = 應收 + 存貨 - 應付天期)

從產業面角度,不再推薦台灣五十

我覺得ETF「指數化投資」是很不錯的一種投資方式,我以前也很喜歡和親友推薦「台灣五十」。不過這兩年我漸漸改變心意了,因為台灣的主流產業(我主要指電子組裝出口業)正在失速,而沒有足夠規模的新興產業崛起。我現在不推薦「台灣五十」了。

為什麼美股在創新高,台股連8500都上不去? 問題才不是證所稅。如果台灣公司正在大幅成長,課再多證所稅,內資外資法人什麼人都會來,「笨蛋! 問題在經濟!」

 因為核四的關係,我對馬政府有很多不諒解。不過對於產業失速,我個人認為更大的原因是台灣人的民族性。台灣人自豪擅長「管理財」,又叫「cost down」,拼產能、壓薪資、搶大單,而不是在於基礎研發。現在語言相同的中國薪資不停上漲,而PC產業成熟,平板開始部分替代PC需求,但是又便宜很多。台灣產業怎麼看都是多面夾殺。

我仍然覺得ETF是很不錯的投資方式,但是我現在不推薦「台灣五十」了。